乡村医生是最贴近村民的健康“守护人”,是联系村民的重要桥梁。自实施“乙类乙管”以来,乡村地区在应对新阶段新形势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工作,在防控措施调整转段平稳有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强化村医业务素质培训,是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推动乡村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一、基本情况
以马宫街道为例,马宫街道6个行政村,公建规范化建设卫生站6间,配备38种基本医疗设备。卫生站各配置1名村医,其中执业医师1名、中医执业医师1名,中医助理执业医师2名,乡村医生执业资格2名;村医大专学历3名、中专学历3名。
二、乡村医生队伍发展现状
1.人员素质难以满足需求。现有乡村医生整体学历偏低、缺少培训、业务水平不高的问题还比较普遍,特别是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2.村医平均年龄大,新技术使用少,工作效率低下。现有村医中年龄在40岁以上的占比达84%,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日常工作中对电脑、公卫及诊疗有关管理系统等信息化技术手段缺乏基础,多数不会使用,诊疗仍然停留在手工层面,如手写处方、药品进销存记录等,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
3.村医队伍建设缺乏稳定有效的资金投入。近年来,虽然省、市、区级村医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不少,但多数由于时间短、资金少且不稳定,对升级村医知识结构、提升实际能力帮助有限。造成村医队伍增长停滞、后备乏力。相较于乡村教师等类似职业,乡村医生在身份认定、养老待遇、工资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标准都较为滞后,职业认同感不强、收入待遇不高,使乡村医生的吸引力下降,保留队伍、引进人才难度很大。
三、建议
1.推行乡村医生职业化进程,提升村医队伍质量。加强在岗村医学历提升、业务培训和技术推广,提升乡村执业医师资格的普及程度,建立健全乡村医生教育培训机制,使村医队伍体制更加健全、素质更加全面。
2.完善机制,加强保障。一是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吸引、鼓励医学院校学生返乡投身乡村卫生健康事业,增加村医数量。二是出台医疗机构对口支援村卫生室制度,加强业务指导,提高乡村医生诊疗水平,增加村医个人含金量。使村医队伍保障更加可靠、结构更加合理。
3.加大投入,促进村医待遇增长和队伍稳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切实解决村医待遇和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提高定额补助,提高诊查收费等,合理增加村医待遇。或探索设置村医编制,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管理,建立招聘、培养、考核、收入分配一体的管理机制,有计划地充实和稳定村医队伍。